经济学原理总结——宏观部分

概述

本文为视频 经济学原理 (全77讲) 的观后总结,以便后续查看、回忆经济学宏观部分相关知识。

首先给出贯穿整个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它们依次回答下列问题: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前 4 个原理)、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中 3 个原理)、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后 3 个原理):

  1. 人们面临得失交换 (People face tradeoffs)。
  2. 某物的成本是为此所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 理性人思考边际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 贸易能使人人受益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 政府有时可以改进市场结果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s outcomes)。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 (The standard of living deponds on a country’s production)。
  9.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得失交换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s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一国收入的衡量

这一部分介绍若干指标以衡量一国的经济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定时期,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以市场价格评估)。

此种 GDP 属于 名义 GDP,另有 实际 GDP,它以各种物品的某一不变价格评估。

假定以 2001 年商品价格为基准,计算 2001,2002 年的实际 GDP,记为 A,B。那么 B/A 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通货膨胀。

借用循环流向图 (假定不存在进出口,不存在政府行为),可知 GDP 等价于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收益之和 (称为产业法)、所有家庭的支出之和 (称为支出法)、所有企业的工资租金支付与利润所得之和 (称为收入法)、所有家庭的收入之和 (称为收入法)。

GDP 等价于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收益之和,而非所有企业的收益之和,其原因在于:收益 = 增加值 + 原材料支出,如果计算所有企业的收益,由于原材料支出必定属于其他企业的收益,因此最终结果会存在重复计算部分企业收益的情况。

产业法、支出法、收入法是计算 GDP 的三种常见方法。由于企业增加值收益易于统计,因此该种方法最常使用。

国内生产净值 (Net Domestic Product):GDP - 固定资产的折旧损耗。

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定时期、一国永久居民所获得的收入之和。

相比于 GDP 而言,其剔除外国人所获收入,加入本国人所获的国外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 (Net National Product):GNP - 固定资产的折旧损耗。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等价于 NNP。

通货膨胀 (Inflation): 指代经济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情况。

消费者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一个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费用。

该指数计算比较简单,首先确定需要统计哪些商品 (这些商品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属于常见消费商品,依靠消费者调查得到),随后得到现阶段各商品的价格和,最后以此结果除以某基准年的各商品价格和即可。

通货膨胀率 (Inflation Rate):衡量通货膨胀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当年 CPI - 上年 CPI) / 上年 CPI。

生产与增长

根据原理 6 可知,生产决定一国的生活水平。为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就需要研究生产的决定因素。

生产率:一个工人在一小时的劳动时间内能够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生产要素 (指代用以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投入) 直接决定生产率。就宏观经济而言,其具体指代: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更进一步,经济学提出 生产函数,它描述生产投入数量与生产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产出数量 = 可得到的生产技术 * F(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

鉴于生产函数所表征的关系,政府可执行以下政策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1. 鼓励储蓄和投资 / 鼓励来自国外的投资

    如此操作,更多的资金才能流入公司。公司借此购置生产设备等要素,从而变相增大生产函数中的物质资本量,最终使得产出数量增大。

  2. 促进教育 / 促进健康

    如此操作,才能提升个人素质,从而变相增大生产函数中的人力资本量,最终使得产出数量增大。

  3. 建立产权保障 / 促进研究开发

    如此操作,可以促进技术革新,从而变相增大生产函数中的可得到的生产技术,最终使得产出数量增大。

  4. 控制人口增长

    如此操作,虽然会减少劳动量,但是会变相增大生产函数中的人力资本量,最终使得产出数量增大。

  5. 允许自由贸易 / 保持政治稳定

    这些政策虽不直接影响生产要素,但是仍会间接产生其他积极影响 (例如,吸引国外投资)。

失业

失业同样会影响一国的生活水平,因为失业致使劳动量下降,从而使得生产函数中的产出数量减小。

根据时间长短,失业可分为:短期失业 (或称周期性失业) 和长期失业 (或称自然失业)。

首先给出失业率的计算过程:

  1. 随机选择若干家庭进行调查
  2. 基于调查结果,将所调查的成年人归纳为如下几类:就业者 (指代最近一段时间内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失业者 (指代暂时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非劳动力 (指代不属于前两类的成年人)。
  3. 计算如下指标:劳动力 = 就业者 + 失业者、失业率 = 失业者 / 劳动力、劳动力参工率 = 劳动力 / (劳动力 + 非劳动力)。

接下来,给出一些原因以解释失业现象:

  • 摩擦性失业

    具体指代因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而引发的失业,也就是说:工人寻找合适工作是需要时间的。

  • 结构性失业

    具体指代因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致使劳动力供给数量超出需求数量而引发的失业。使得该种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有:最低工资限制、工会要求提供员工福利、公司以高薪养员工。

货币与通货膨胀

这部分首先介绍货币,随后介绍中央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作用,最后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根据政治所知,货币就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现实生活中,货币分为两种:商品货币 (以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例如:金银)、法定/信用货币 (因政府法令而被使用的货币,例如:硬币、纸币)。

下面这部分内容所述货币均为法定/信用货币。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的货币数量。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两项业务:存取款 (用户可存入货币至该银行中,也可从中取出已存入的货币)、借贷 (将部分用户存入的货币借与其他用户)。

首先定义概念 准备金:银行吸收但没有贷出的存款。我们以例子说明结论:“假定商业银行仅实施存取款业务,那么银行一定不会影响货币供给;然而假定商业银行既实施存取款业务,也实施借贷业务,那么银行就会影响货币供给”。

第一种情况所对应的结论显而易见,我们仅说明第二种情况。假定 A 向商业银行中存入 100 元,随后商业银行向 B 借贷 90 元,那么此时经济中可得的货币数量就应当为 100 + 90 = 190 (注意:A 仍可随时取出 100 元,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制度保证这件事),这样就增加了货币供给。

实际之中,为保证用户可以顺利存取,商业银行会被规定准备金率,准备金以外的存款可用于贷款。

假定用户向商业银行 A 存入 1 元,A 向其他用户借贷,其他用户又存入其他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次借贷,…。如此行事,因为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最初的 1 元就会被扩充为若干元。经济学中,使用 货币乘数 描述这一行为。

货币乘数:相对于每 1 美元的央行发行货币,商业银行系统所创造的货币数量。该值等于 1 / 准备金率。

为防止商业银行乱来以及保证国计民生,中央人民银行被建立,其负责两项重要职能:监管银行体系、调节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中央人民银行调整经济中的货币数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1. 通过发放或收购债券,直接调整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2. 通过调整存款利率、准备金利率、向银行发放贷款等行为,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从而间接调整货币供给数量,以调整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如果中央人民银行没有足够货币收购债券或者向银行发放贷款,它就可能会印钞。

通货膨胀:指代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也可理解为货币价值降低。

经济学存在一个结论:货币供给增多,导致通货膨胀。

我们同样使用供需理论说明这个结论。

货币需求就是市场中所需的货币数量,它由使用者决定,如果货币价值低,则所需数量多,反之则所需数量少;货币供给就是市场中的供给数量,它由中央人民银行决定,短期来看,供给数量不会发生变动。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央人民银行向每个人发放货币以增大货币供给量 (现实之中,并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这里只是方便解释),那么每个人手中就会有更多的货币,它们就有更多的消费需求。由于商品数量不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供小于求,这必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