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总结——微观部分

概述

本文为视频 经济学原理 (全77讲) 的观后总结,以便后续查看、回忆经济学微观部分相关知识。

首先给出贯穿整个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它们依次回答下列问题: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前 4 个原理)、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中 3 个原理)、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后 3 个原理):

  1. 人们面临得失交换 (People face tradeoffs)。
  2. 某物的成本是为此所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 理性人思考边际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 贸易能使人人受益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 政府有时可以改进市场结果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s outcomes)。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 (The standard of living deponds on a country’s production)。
  9.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得失交换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s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供给和需求

在一个市场之中,针对某个商品,往往存在众多买者和卖者,买者决定需求,卖者决定供给,买卖双方共同决定市场结果 (指代商品的实际价格和实际流通数量)。

在这一部分,我们仅考虑 完全竞争市场。在该种市场类型之中,存在众多买者和卖者,它们均为价格接受者 (即个人无法单独影响商品价格)。与之对应的市场类型为 不完全竞争市场,具体可细分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为描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我们依次给出需求模型、供给模型、供求均衡模型。

需求模型

需求模型用于描述需求与价格间的关系 (需求定律: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导致需求下降),它可使用下图加以表示 (需求曲线具体何种走势我们不关系,在此仅列出大致趋势):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大致包括:市场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品或互补品等相关商品的价格、个人嗜好。观察上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为描述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与需求间的关系,我们可直接通过左右移动该曲线做到 (左图表示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有助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右图表示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有害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模型

供给模型用于描述供给与价格间的关系 (供给定律: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导致供给增加),它可使用下图加以表示 (供给曲线具体何种走势我们不关系,在此仅列出大致趋势):

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大致包括:市场价格、原材料价格、技术。观察上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市场价格与供给的关系。为描述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与供给间的关系,我们可直接通过左右移动该曲线做到 (左图表示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有助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与供给的关系,右图表示其他非市场价格因素有害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与供给的关系):

供求均衡模型

供求均衡模型用于描述需求、供给与价格间的关系 (供求定律:在竞争市场上,价格调整使得供给与需求平衡),它可通过叠加需求模型和供给模型的图示得到:

上图之中,两条曲线的交叉点称为均衡点,此时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一致,市场价格 (也称为均衡价格) 为所有人接受。

理想情况下,无论市场初始情况如何,通过价格的动态调整,市场最终将达到均衡点所处状态。

弹性

弹性用于衡量买者或卖者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程度。在此,我们仅关注 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给定 1% 的价格变化,需求/供给变化的百分比,它可近似理解为价格-需求/供给图例中曲线的斜率。

依据价格弹性的不同,可划分得到缺乏弹性的需求/供给 (即价格变化仅会引发较小的需求/价格变化,常见商品有衣物、盐)、富于弹性的需求/供给 (即价格变化将会引发较大的需求/价格变化,常见商品有首饰、数码产品)。

考虑总收益 = 价格 * 需求 (总收益对应于阴影面积),那么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上升可导致总收益上升;对于富于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上升将导致总收益下降。

案例

依据上面知识,我们分析问题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假定未采取任何措施情况下,毒品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容易知道,禁毒操作有害于供给且不会影响需求,此时毒品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根据上图可知: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禁毒操作将使得毒品价格上升。毒品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即毒品价格上升比例低于毒品供给/需求比例,于是可这样理解禁毒操作的效果:毒品价格上升一点点,但是毒品供给/需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吸毒者将耗费更多资金用于购买毒品,为获取更多资金,吸毒者很有可能从事不法活动,这将可能增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接下来我们分析问题 “禁毒教育增加还是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容易知道:禁毒教育有害于需求而不会影响供给,此时毒品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根据上图可知: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禁毒教育将使毒品价格下降、需求/供给减少。这些效果使得购买毒品所耗费资金减少,从而可能降低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市场与政府政策

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可能并不公平,政府便会实行价格管控以维护公平原则。这一行为虽是好心,但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价格管控分为两个方面: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这一部分内容便是借由供求均衡模型分析相关管控行为的影响。

价格上限

政府实行价格上限管控存在两种可能情况:

  • 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价格上限管控无作用。
  • 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价格上限管控起作用。

鉴于第一种可能情况并不会对现有市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此仅考虑第二种可能情况的影响。

注意:市场是不断变化地,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两者情况相互转换。例如:假定冰淇淋市场目前处于第一种可能情况,天气突然炎热且国家上调电费费率,此时需求增大而供给减少,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冰淇淋市场就有可能处于第二种可能情况。

对于第二种可能情况,其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从中可以看到:价格上限管控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引发短缺。

我们知道市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现如今政府管控价格上限,那么必将引发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而使得由新供给和新需求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小于或等于价格上限。

在此,我们说明政府管控价格上限的一个典型例子——房租价格上限。

政府管控房租价格上限旨在让普通人也能住得起房,此为好心。

接下来分析一下此价格管控对市场的影响。从短期来看,租房市场供给不会发生变动,价格管控将引发一定程度的短缺,但是更多人可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住得起房,与政府初衷一致。从长期来看,租赁者一定会觉得亏,或减少修缮房屋费用,或改造房屋以为他用,这使得租房市场供给急剧减少,价格管控将引发严重短缺,这使得仅有少部分人住得起房,其余人不得不流落街头,与政府初衷不一致。更为严重的是,租赁者无心修缮房屋,房屋逐渐破旧,市区显现萧条、破败之态,无益于市区发展。

价格下限

政府实行价格下限管控存在两种可能情况:

  • 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价格下限管控无作用。
  • 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价格下限管控起作用。

鉴于第一种可能情况并不会对现有市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此仅考虑第二种可能情况的影响。

市场是不断变化地,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两者情况相互转换。

对于第二种可能情况,其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从中可以看到:价格下限管控导致需求小于供给,从而引发过剩。

我们知道市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现如今政府管控价格下限,那么必将引发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而使得由新供给和新需求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刚好等于或大于价格下限。

在此,我们说明政府管控价格下限的一个典型例子——最低工资。

政府管控最低工资旨在保障民生,此为好心。

接下来分析一下此价格管控对市场的影响。价格管控引发过剩,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这将致使低能力的劳动力失业,与政府初衷不一致。

税收

此节介绍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知识点——税收,我们使用使用冰淇淋市场说明此知识点。

假定未征税前的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冰淇淋单价为 3.0,市场供需为 100):

如果仅向买方征收 0.5 的税,则其有害于需求,此时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冰淇淋单价为 2.8,买方实际支付价格为 3.3,市场供需为 90):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征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为什么是 2.8?这里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如果向买方征税,按照最初的均衡价格,买方的支付意愿应当为 2.5。这个价格卖方肯定是不同意的,一定会要求适当增价,因此征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应当介于 2.5 和 3.0 之间。

上图表明两个问题:1. 税收由买房和卖方共同负担 2. 税收抑制需求。

如果仅向卖方征收 0.5 的税,则其有害于供给,此时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示 (冰淇淋单价为 3.3,卖方实际收益为 2.8,市场供需为 90):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征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为什么是 3.3?这里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如果向卖方征税,按照最初的均衡价格,卖方的要价意愿应当为 3.5。这个价格买方肯定是不同意的,一定会要求适当减价,因此征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应当介于 3.0 和 3.5 之间。

上图同样表明两个问题:1. 税收由买房和卖方共同负担 2. 税收抑制需求。

综合这两个“如果”,可以得到结论:无论向哪方征税,最终税收均由两方共同承担,且税收抑制需求和供给

接下来探寻另一个问题:买方与卖方之间,哪一方承担更多部分的税收?

观察仅向买方征税的价格-需求/供给图或者仅向卖方征税的价格-需求/供给图,对比征税前后的均衡状态,可以发现:市场价格、供给、需求均下降,且供给下降量与需求下降量相同。按照弹性概念 (即价格变动 1 %,供给/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可知,供给方 (即卖方) 和需求方 (即买方) 都会适度让利,以此作为最终税收。因为供给下降量与需求下降量相同,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果供给的价格弹性高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则买方承当更多部分的税收;如果供给的价格弹性低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则买方承担更多部分的税收

市场效率

这一部分内容借助于若干概念以说明原理 6,即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

首先给出如下概念:

  •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价格,用于衡量消费者的收益 (非实际意义上的收益)。
  •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价格减去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用于衡量生产者的收益。
  •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 =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 消费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 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价格 - 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 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对应于价格-需求/供给图,我们可以做如下解释:

  • 对于需求曲线上某一点,它表示商品价格为此点时,所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的总数量。
  • 对于供给曲线上某一点,它表示商品价格为此点时,所有生产者愿意提供商品的总数量。
  • 需求曲线以下、指定价格以上所围面积即是消费者剩余 (蓝色面积)。
  • 供给曲线以上、指定价格以下所围面积即是生产者剩余 (黄色面积)。

当资源配置使得总剩余最大化,此时市场最为高效,也称此时达到 市场效率

根据价格-需求/供给图,不难发现: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后,以均衡价格为界,令愿以此价格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为实际消费者,愿以此价格提供商品的生产者为实际生产者,此种资源配置情况下总剩余最大化。

不难发现:这种使得总剩余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情况是自动形成的,它无需外界干预。消费者一旦发现其支付意愿高于均衡价格,其自动成为实际消费者,生产者一旦发现其生产成本低于均衡价格,其自动成为实际生产者。市场便是借助于 价格 这一隐形工具实现自主、高效地配置资源 (之所以称价格为隐形的,原因在于总剩余定义中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涉及价格,而总剩余计算无关价格)。

至此,完成原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 的相关说明。

此原理成立存在两个假设条件:其一,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市场势力 (即垄断或寡头);其二,市场结果仅与买卖双方相关,不涉及外部性,例如污染问题。

现实问题无法满足此二者假设条件,可能导致 市场失灵,即市场无法自主、高效地配置资源。

外部性

当市场结果影响到市场中买卖双方以外的其他地方,所产生的的副作用即为 外部性。根据影响效果好坏,可细分为正外部性 (例如,技术溢出) 和负外部性 (例如,污染问题)。

我们以技术溢出为例,说明正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给出基本的价格-需求/供给图 (从某个角度讲,供给曲线上的点可理解为私人成本):

由于技术溢出对社会其他方面产生正向激励,因此商品的社会成本低于私人成本,因此其实际的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

可以看到:理论均衡点位于实际均衡点的右侧,即本应生产更多商品,而实际生产较少,从而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

为解决此问题,通常存在两种做法:1. 强制生产更多商品;2. 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将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我们以铝生产为例,说明负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给出基本的价格-需求/供给图 (从某个角度讲,供给曲线上的点可理解为私人成本):

由于铝生产过程产生废水,污染环境,因此商品的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因此其实际的价格-需求/供给图如下:

可以看到:理论均衡点位于实际均衡点左侧,即本应生产较少商品,而实际生产较多,从而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

为解决此问题,通常存在两种做法:1. 强制生产较少商品;2. 通过征收税负方式将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上面两个例子中,均是通过外部力量解决外部问题,而 科斯定理 指出可以通过私人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 (指代对资源和财产使用、占有、支配的权利) 得到明确界定,且当事双方能够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谈判协商,则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分配资源。

我们以铝生产为例,说明这个定理。

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将污染环境 (具体限定为部分区域土地,其为若干户所拥有)。土地收到污染,则户主会就此与厂家进行谈判协商,以确定赔偿金额。如此协商结果,便是变相增加私人成本,达到通过外部力量解决问题的类似效果。

现实之中,大部分外部性问题无法依靠私人方式解决的原因在于:1. 产权界定不清楚;2. 谈判协商成本太高。

知识产权就是产权的一种,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部分外部性问题。